|吳思鋒
也許是從前與俊耀聊過馬華小說吧,彼此我讀出生於婆羅洲砂勞越,張貴興的《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及《群象》,那一大片原始、獸無處不在、殖民、獨立史之血狠狠流淌的魔幻雨林,即後來他被某些人批評帶給異地讀者「雨林奇觀」的生猛意象,可這當初的確也帶給我對馬來西亞的初步印象,那是其餘作家都無法給予讀者的奇異莽原。當然,張貴興只是其一,黃錦樹、黎紫書、陳大為、鍾怡雯、張錦忠等人的名字都在我們的閒聊裡出現過。
總之,在某一天晚上,高俊耀、區秀詒和我啟動了這一項「台灣-馬來西亞文化對話」,為期三週,包含展演、講座、訪談的《要說的都在這裡-馬華文學劇場》計畫。使用「馬華文學」進而通過「文學劇場」表現如何「呈現/觀看馬來西亞」是很快下的決定,一來俊耀從改編黃碧雲小說《七宗罪》的「七種靜默」系列業已開展有成,他和鄭尹真也在澳門小劇場演書節帶領澳門演員製作通過辛波絲卡詩作的工作坊及呈現,特別是他在2011年以馬來西亞「搶屍體」的社會新聞為靈感創作的《死亡紀事》,為台灣觀眾揭開了大馬多種族社會的真實一面,也為這一次的馬華文學劇場埋下種子。
秀詒的現場電影我則在2009年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就已見識過,她的劇場影像設計我亦看過多齣,她那每每抵達文本底層的影像詮釋,漂浮而惚恍,於觀眾我而言,「文學性」就在其中。決定分兩組,一馬一台搭配的組合以後,我們找了蔡晴丞與黃思農,她們兩位的劇場思考都不囿限於類別,也都願意與我們一同實驗文學劇場的可能。再後來,進一步邀請馬來西亞的加卡地圖加入這一次的創作陣容,使我們更能落實這項計畫的文學劇場實驗及台馬交流的意涵。
每一組(週)展演聚焦於同一位馬華作家的決定,因著一馬一台的創作組合,將讓我們看到每個詮釋背後的創作者視野。第一組(週)的高俊耀與蔡晴丞做詩,木焱「無國籍詩人」的自稱,給我們開放的詮釋空間。第二組(週)的區秀詒與黃思農做小說,黎紫書的小說光怪陸離、充滿歷史、社會、民俗的雜音,這是她繁複文字的迷人之處,讓你像是身處迷幻叢林,非得穿越重重沼氣、異果、歧路,盡頭才於眼前顯現。第三週則邀請馬來西亞的加卡地圖(JacAl Map),焦點作家是在吉隆坡開設「月樹咖啡館」的詩人劉藝婉,加卡地圖將從聲音解開詩的外衣,從詩句的情感迷霧之中,穿透而出,與詩人行跨場域的對話。
在台灣的馬華文學,即便在台灣文學裡,也是小眾中的小眾。這項為期三週的計畫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想來也真是場賭博。但我總是相信劇場的力量,相信文學的力量,也相信有必要在台灣製作這樣一個關於馬來西亞的劇場計畫,因為這不僅是關乎馬來西亞,也關乎台灣,關乎移動、離散、認同,關乎我為什麼來這?為什麼在這或離開這?